息肉會癌化嗎?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息肉是指生長在腸道壁內的贅生物,大部分的大腸息肉為良性,但也有部分是惡性,或未來可能會發展為惡性腫瘤,通常年齡越大,大腸息肉的發生率就越高。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台灣50~69歲成人中,每30人就有一人有大腸息肉。而近來因為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也有不少人年紀輕輕就出現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分成哪幾類
大部分的大腸息肉不會轉變為大腸癌,但某些類型卻可能癌變,唯有透過大腸鏡檢查,才能進行觀察和分類。究竟大腸息肉分成哪幾類,而哪種大腸息肉有癌化的可能?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為腸道中常見的息肉類型,通常體積較小,不會癌化變成惡性腫瘤,臨床上會判斷無須切除,這類息肉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
增生性息肉為腸道中常見的息肉類型,通常體積較小,不會癌化變成惡性腫瘤,臨床上會判斷無須切除,這類息肉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
發炎性息肉:
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假性息肉,主要是大腸黏膜發炎(如潰瘍性腸炎、克隆氏症等)而凹陷或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所生成。這類型息肉血管較多,外觀多呈紅色,發炎性大腸息肉不會癌化,無須切除。
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假性息肉,主要是大腸黏膜發炎(如潰瘍性腸炎、克隆氏症等)而凹陷或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所生成。這類型息肉血管較多,外觀多呈紅色,發炎性大腸息肉不會癌化,無須切除。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可說大腸癌的前身,息肉越大,轉成癌症的機率越高,大腸腺瘤性息肉通常形狀不一,多呈紅色,因為癌化風險較高,一旦檢查發現,多半會以內視鏡直接切除,如果息肉太大或侵犯到黏膜下層組織時,則需另外安排手術切除治療。
腺瘤性息肉可說大腸癌的前身,息肉越大,轉成癌症的機率越高,大腸腺瘤性息肉通常形狀不一,多呈紅色,因為癌化風險較高,一旦檢查發現,多半會以內視鏡直接切除,如果息肉太大或侵犯到黏膜下層組織時,則需另外安排手術切除治療。
那些人是大腸息肉的高風險群
大腸息肉與大腸癌密切相關,而其發生的原因,又和飲食、 生活習慣、家族脫離不了關係。
1.家族遺傳:
除了環境與飲食等因素外,有些大腸息肉與遺傳有關,又稱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是一種遺傳疾病,患者子女約有50%的機率遺傳到。絕大多數帶有此一基因突變的民眾,可能年輕時就開始長息肉,並容易演變為大腸直腸癌,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每年做大腸鏡檢查。
除了環境與飲食等因素外,有些大腸息肉與遺傳有關,又稱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是一種遺傳疾病,患者子女約有50%的機率遺傳到。絕大多數帶有此一基因突變的民眾,可能年輕時就開始長息肉,並容易演變為大腸直腸癌,所以有這樣家族史的人,一定要提早、每年做大腸鏡檢查。
2.年齡增長:
九成以上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雖然50歲以上是大腸癌的好發年齡,但息肉從發生到癌化約5~10年的時間,所以一般民眾35~40歲左右,就可以開始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再者,近來有越來越多2、30歲就罹患大腸癌的年輕病例,建議有家族史、相關病史或飲食、作息較不健康的民眾,可以更早開始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
九成以上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雖然50歲以上是大腸癌的好發年齡,但息肉從發生到癌化約5~10年的時間,所以一般民眾35~40歲左右,就可以開始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再者,近來有越來越多2、30歲就罹患大腸癌的年輕病例,建議有家族史、相關病史或飲食、作息較不健康的民眾,可以更早開始關注自己的腸道健康。
3.肥胖和缺乏運動:
肥胖和缺乏運動的人,因為體內常處於發炎狀態,長期影響腸道健康,所以醫學研究發現得到大腸息肉的比例比較高。
肥胖和缺乏運動的人,因為體內常處於發炎狀態,長期影響腸道健康,所以醫學研究發現得到大腸息肉的比例比較高。
4.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飲食少菜多肉、高油高鹽、愛吃燒烤或加工食品;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長期壓力大等,都可能增加大腸息肉風險。
飲食少菜多肉、高油高鹽、愛吃燒烤或加工食品;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長期壓力大等,都可能增加大腸息肉風險。
5.慢性大腸發炎病史:
腸道長期的發炎,會提高細胞複製時出問題的機率,因此長出息肉的機率增加,慢性大腸發炎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等。
腸道長期的發炎,會提高細胞複製時出問題的機率,因此長出息肉的機率增加,慢性大腸發炎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等。
大腸鏡檢查 瘜肉及早現形
透過大腸鏡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同時還能觀察息肉類型,確定良惡性以及未來是否有癌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