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向膽邊生 膽也會長瘜肉嗎?
膽居然也會長瘜肉?有變成惡性的可能嗎?這是許多人檢查發現有膽瘜肉時的共同疑惑。
的確除了我們常聽到的腸胃道瘜肉外,膽囊內壁黏膜也是好發部位。
根據國外報導,膽瘜肉的盛行率約5%,大多數患者無症狀,都是接受例行腹部超音波時發現,或因膽結石引發膽囊炎接受膽囊切除術後才發現。少數患者可能由於膽固醇小碎片從膽黏膜脫離引起的間歇性阻塞而導致噁心、嘔吐及右上腹絞痛。
比起膽結石那些眾所周知的危險因子,膽瘜肉發生率與年齡、性別、肥胖或糖尿病關係並不明顯,只有與男性及抽菸有些相關。患有罕見先天性瘜肉症候群的患者也可能較容易有膽瘜肉。
膽瘜肉還分真偽
膽瘜肉可歸類為偽瘜肉跟真瘜肉,臨床上常看到的膽瘜肉約70%屬於偽瘜肉,偽瘜肉是良性且無惡性潛能,包括膽固醇性瘜肉,腺肌增生症、發炎性瘜肉、增生性瘜肉,其中以膽固醇性瘜肉最常見,佔膽囊瘜肉的60%,主要形成是由於膽固醇本身的代謝失調,造成膽汁中膽固醇代謝物的異常沉積侵入黏膜,脂肪的堆積形成黃色沉積物。
真瘜肉則有惡性潛能或為惡性腫瘤。包括腺性瘜肉及膽囊癌,最常見是膽囊癌,占80%。
超音波能早期發現
超音波為篩檢及追蹤膽瘜肉的首選工具,其診斷率高達95%,因晚期膽囊癌患者預後非常差,因此如何早期區分良性及惡性膽瘜肉十分重要。從一般超音波影像來看,良性瘜肉較小(<1cm),多發性且形狀較規則;惡性瘜肉則相反,大多是單一瘜肉,較大(>1cm)、形狀較不規則。
許多研究試圖找出膽瘜肉可能癌變的特徵,目前已知的潛在惡性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大於五十歲,瘜肉大於1cm合併膽結石、單一顆吳柄狀瘜肉、膽瘜肉合併罹患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定期追蹤杜絕惡性風險
膽瘜肉要多久追蹤,目前取決於瘜肉大小及潛在惡性危險因子。歐洲腸胃道及腹部影像學會指引建議瘜肉小於6mm可以一年追蹤,但若合併上述惡性危險因子,則需每6個月追蹤,瘜肉6到9mm需要更密切追蹤,建議6個月連續追蹤兩次沒變化可延長為一年追蹤一次。瘜肉大於1cm且有潛在惡性危險因子,建議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若沒有危險因子且患者不想開刀或身體不適合開刀,建議3個月追蹤,若追蹤期間瘜肉持續變大,則建議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