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訊   >>  健康報導
"粽"情享受有撇步 六招助消化防脹氣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各種北部粽、南部粽、客家粿粽、荷葉粽紛紛應景推出,不禁讓人食指大動。不過醫師提醒,因為粽子主要原料為糯米,具備「六高一低」的性質(高油、高鹽、高熱量、高澱粉、高膽固醇、高糖份,以及低纖維),享用時若不適度節制,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胃酸逆流、脹氣等問題。

熱量高 不易消化
吃粽子容易脹氣的原因,是因為糯米的支鏈澱粉含量比較高,在腸胃道的消化速度較慢,所以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如果吃過量,就容易脹氣、消化不良。

 

再者,一顆台式肉粽熱量大約600大卡、鹼粽約160卡、客家粿粽200卡,廣式荷葉粽餡料豐富更可能高達1200卡!盡情放「粽」的結果,可能讓體重直線飆升。醫師建議,想要吃得開心又無負擔其實不難,只要掌握以下6妙招:

 

1.多咀嚼一段時間
糯米支鏈澱粉含量高、消化速度較慢,易造成脹氣、消化不良等症狀。建議吃粽子時要充分咀嚼,利用唾液中的澱粉酶來分解糯米的「支鏈澱粉」,能夠減緩脹氣不適感。

 

2.先吃蔬菜再吃粽子
吃粽子最好搭配蔬菜,竹筍或蘿蔔湯亦可。另外,吃的順序也很重要,應該先吃些蔬菜再吃粽子;蔬菜豐富的纖維質可以增加飽足感,延緩澱粉和油脂的吸收。

 

3.餐後吃些水果
吃完粽子後再吃水果,尤其木瓜、鳳梨含豐富膳食纖維與水果酵素,可幫助消化,預防脹氣。

 

4.加入五穀米營養均衡好消化:

在粽子中加入其他種類的米或五穀類,例如紅藜、黑米、糙米、薏仁、燕麥等,讓糯米比例少一些,不但能降低支鏈澱粉比例、提升纖維質的量,也能改善消化不良的情況。

 

5.儘量在白天吃
人體在傍晚、晚間消化代謝速率較慢,所以盡量在白天吃粽子比較好,晚上就算要吃也少量為佳,不要把粽子當成睡前宵夜,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6.每日適度不過量
吃粽子應以適量為宜,控制份量、選擇尺寸較小的粽子或與其他人分著吃,建議每人1天不超過2顆為佳。

 

除了上述六個要點,也建議有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或胃食道逆流者,最好少吃粽子,以免影響病情或導致舊疾復發;高齡族群及幼兒若過量食用容易造成腹脹、消化不良,建議每次少量攝取;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者也不適合吃太多粽子,因為許多粽子內含豬油、肥肉、蛋黃、海鮮等,過度食用可能不利心血管健康及血糖控制。

 

只要把握以上原則,並不忘適度運動,透過健走、慢跑或外出踏青消耗多餘熱量,促進腸胃蠕動,您也可以兼顧美食與健康,歡度輕鬆無負擔的端午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