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訊   >>  健康報導
腸道健康 身心皆健康
臺大醫院院長/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常務董事   吳明賢 教授



華人說,「民以食為天」,西方人講「吃什麼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皆不約而同強調飲食的重要性。食物進入人體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與吸收,才能轉換成能量,以維繫我們身體活動所需。但是進食也會有負面的引響,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因為進入消化道的食物,也可能包含身體不需要的毒素或細菌,故腸胃道必須有完整的屏障以防止外界不良物質透過進食而侵入人體。而當胃腸系統此二項作用失能時,輕者會有消化不良、潰瘍、腸胃炎等症狀;若經年累月,重者可能產生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嚴重威脅生命安全。

就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就有五種是與消化系統有關,包括:肝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也難怪清朝最重視身體健康的康熙皇帝要說:「養生之道,飲食為要」。

最近的醫學進展,更發現了許多陌生的腸道功能。其中腸道內估計有一百兆的腸內細菌,這些腸內菌和人體的互動,不僅和營養和免疫功能息息相關,失調時更證實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全身慢性發炎及癌症有關。研究更顯示,人體不僅淋巴有七成以上分布在腸道,身體內的血清素(serotonin)更有95%在腸道,而血清素可透過大腦調節食慾,影響心情和性功能,所以,腸道本身不僅是會思考的腹腦,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腸道健康、身體健康,反之腸道異常,身體不好」絕非危言聳聽。

利用腸內菌和腹腦的概念,過去所謂的腸道益生菌(probiotic)更已發展到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層次。這些精神益生菌在動物實驗已證實可改善憂鬱等症狀,故腸道健康,身心皆健康,絕非誇大其辭。

既然腸胃如此重要,該如何保胃健腸,讓腸命百歲呢?

1.良好的飲食習慣:
現在社會最常見的飲食方式,是吃太快、太飽與太油(或太甜)。正確的飲食應該是少食、慢食、樂食和感恩食。套用康熙皇帝的話「節飲食、慎起居、祛病之良方也;用膳食、必說好事,或寓目珍玩器皿,如是則飲食易消,於身大有益;朕每日進兩次,其餘不食別物;高年人飲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則少於病。於身有益。」故最好把食物當藥吃,不要將藥物當食物吃。

2.運動並維持良好的體態:
現代人因為吃太好加上不喜歡運動,導致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越來越多。其實人是動物,必須遵守演化的法則,有道是活動,要活就要動,每天至少要運動30分鐘。日本學者強調腿是第二個心臟,所以眾多運動中,走路是最好的方式,若能控制嘴並多動腿,必萬事平安。但反之很多人則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3.規律的生活:
在現今網路、影視資源多如牛毛,目不暇給,讓現代人因為掛在網上或整晚看電視而導致睡眠不足,以致失眠和排便不佳是門診最普遍的問題。而規律的生活最好能做到早睡早起,規律的排便,再加上戒菸少酒,如此才能高枕無憂。

4.做好情緒管理:
俗諺說「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養身不如養心。」黃帝內經有一句話「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死傷腎、百病皆生於氣」更提醒人不是老死、不是病死、是氣死的。因此,要健康必須要當情緒的主人,不要當情緒的俘虜;要駕馭情緒,不要讓情緒駕馭。另外,慢性壓力是健康的殺手,不能累積過多的壓力,要注意隨時紓壓。而喜樂的心是良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我們所說出的話,付出的善舉,就是自己所修的路;若能夠積德行善,則路不會斷頭,緣不會盡頭。

古代的皇帝都希望道士能夠提供長生不老的仙丹,但歷來的皇帝卻常死於重金屬中毒,其平均壽命遠比平民百姓低,有人統計竟沒有超過三十歲。元末時期著名的道士丘處機在面對皇帝的詰問時,即一語道破天機「有衛生之道、無長生之藥。」想要身心健康就要從上述好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此才能胃所欲為,腸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