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訊   >>  健康報導
結合中西醫來促進健康

文/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系主任   林宜信  教授


兩千多年前的內經是中醫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內經•上古天真論》即指出,「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也闡明防止或減緩老化,並不只是靠藥物,而是應該關注身心靈之和諧與平衡。而全球醫學發展更已由治療疾病(Disease Treatment),邁向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

我國人口結構早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慢性病、老年病、身心症、和癌症等,成為最常見的疾病,耗用社會資源甚多。筆者認為中醫在這些領域皆能發揮功能,可在預防、治療、復健或照護上與主流醫學相輔相成,並得由中醫理論為依據,結合生活習慣的改變,運用中草藥、飲食、運動、針灸、按摩、推拿、瑜珈及靜坐冥想等方法,來延緩老化過程,促進民眾的健康。

那麼如何善用中西醫來促進健康呢?筆者認為在台灣執業的西醫師有四萬多位,而執業的中醫師則有五千五百多位,而全民健康保險無論中醫、西醫、牙醫皆有給付,而且各教學醫院多數設有中醫部門,因此可善用全民健康保險資源,結合中西醫來治療疾病及促進健康。除了善用西醫更曾及之醫療資源外,也可以運用中醫的辨證論治,並結合中醫醫食同源的方式來進行。

筆者具有中醫師及西醫師的資格,執業將近三十年,筆者認為中醫看病,主要是觀察人的狀態有什麼偏差,辯證論治,中醫治病則是運用一針、二灸、三湯藥。筆者常建議親友面臨上述這些領域的疾病,可運用中醫辨證論治及中醫在養生保健及兼顧治病與身體調養之特性,來進行健康促進,並減少藥害。

常有人問筆者,如何運用中西醫結合來促進健康治療疾病?筆者認為,可以西醫去邪,結合中醫扶正。以鼻咽癌為例,筆者主張用放射治療後,就可以控制癌細胞,並配合中醫治療,來改善放射治療時病人掉頭髮、牙齦腫痛、口乾舌燥、無法吞嚥、或聽力障礙等症狀。另以慢性氣喘為例,筆者主張病情緊急時,可以到急診室用噴劑、打針,等病情穩定後,再用中醫調理。再以白血病為例,筆者建議在兒童急性發作時,可用西藥的化學治病,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在病人變得虛弱、容易感冒、抵抗力差時,可經由中醫調養,讓白血球數量有很好的改善,減少感冒次數。這都是兩者整合的參考模式。對於病家而言,有效才是他們最關心的,因此,若能結合中西醫之優點,將有助於病情的改善,提升照護品質。

關於養生哲學,中醫強調上工治未病,黃帝內經中,對養生所衍生出的原則包括:1.四時調攝2.起居保健3.精神調養4.動則不衰。筆者認為過去農業時代,民眾生活步調依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因此壓力較小,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緊湊,生活環境也有空調,加上各種應酬造成營養過剩,進而產生所謂的代謝症候群,嚴重影響健康。

關於養生及健康促進的做法,筆者常建議病人,在夏天積極展開事業的同時,可以食用清涼的瓜果,或用中藥方劑-甘露飲,調節身體過於亢奮之新陳代謝。至於春天與秋天兩季,較容易受到各種病毒之感染,可泡菊花或枸杞子當作茶飲,也可用中藥方劑-玉屏風散,增強我們的免疫機能。至於冬天,要考量氣候主冷與個人身體代謝易減緩,不宜過勞,可用薑與黑糖之茶飲,增加陽氣去除寒氣,或運用中藥方劑-六味地黃丸,增強中醫所稱之腎氣功能。

此外,中醫特別強調健康促進應勤勞動並持之以恆,常有小勞、勞逸結合。若能依據中醫理論,善加運用民眾常用的各種運動工法,包括太極拳、外丹功、香功等運動功法,將能促進經絡巡行及氣血循環,若能進一步結合飲食調控,清心寡慾等修為方式,將更能有助於促進健康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