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訊   >>  健康報導
《健康123》人生不要設限 才能無限5
文/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董事長-劉輝雄醫學博士


    省嘉中畢業後,以最後一名考入北醫醫學系。大一開始,我注意到成績的重要:高中同學有人因成績好,不用參加聯考即保送台大醫科,而我拚死拚活才來到北醫,前輩亦告訴我第七年分發實習醫院是按成績分配,所以六年的醫學生生活,我是頂用功的學生。分發實習醫院時六年成績總結,我是全系120位中第14名,有機會到榮總實習。但我將來打算開業,「接近群眾,擁抱眾生」的基層醫療是我的理想,因此志願到庶民就醫最多的馬偕醫院,多接觸學習庶民醫療。

    62年夏天畢業,到金門最前線的二膽,當陸軍野戰部隊的醫官,體驗戰地醫療服務。退伍後順利進入馬偕內科,開始醫學醫療的臨床實習,在馬偕亦皆受到耶穌基督博愛精神的感召與薰陶,每日早上讀聖經,充實滋養了我的心靈。

    兩年內科基礎訓練後,我審時度勢,認為腸胃科未來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病人又多,加上自己對胃鏡操作與診斷特別有興趣,所以選擇了胃腸科,在沒有老師指導下,委請常赴日本的岳母幫我買日文胃鏡專書,當秘笈自己研讀,應用在每天的胃鏡工作。

    因院方政策急轉彎,住院醫師訓練由3年改4年,院方允許我到台大或榮總受訓三個月。台大胃腸科一直是我夢寐以求想去進修學習的地方,但苦於無人推薦不得其門而入。有人建議我台大王德宏教授為人親切、有教無類,不妨毛遂自薦,眼看時間緊迫,只好大膽前往、冒險一試,沒想到,對於一位完全不曾蒙面的他校他院年輕醫師,王教授居然接納了我。

    王德宏教授是台灣內視鏡之父,對台灣內視鏡水準的提升與制度的建立,有極大的貢獻。除擔任過中華民國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外,也曾任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並成為2006年世界內科醫學會大會的名譽會長。要不是他當年的一聲OK,恐怕沒有今天的我。

    每天個著王德宏教授學習上消化道內視鏡,學習操作、如何觀察胃、食道及十二指腸的病症,做診斷及切片檢查,如何畫圖寫報告等。除內視鏡,他還教我如何判讀上消化道X光片,由以對早期胃癌的診斷,王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學者。

    雖然短短三個月,但原本我就有自習日文胃鏡專書的基礎,在名師指點下,進步更是神速,在同期受訓的年輕醫師中表現突出,每周四下午的研討會常獲王教授褒獎肯定,三個月期滿後,每週四一整天我還是回台大繼續跟隨老師學習。

    既已來到台大內視鏡室,我不只跟王德宏教授學習上消化道內視鏡的診斷,更把握機會旁聽隔壁王正一教授主持的下消化道內視鏡診斷會議(大腸),上下雙管齊下,加上自己的興趣及學習的熱忱,確實精進不少。

    經歷兩位當代大師的充電之後,金光強強滾,回到馬偕胃腸科的教學全看我了。從上消化道X光判讀教學、胃鏡討論會,到全院內外科討論會,都是本人出頭,博得掌聲的同時,也埋下升遷的危機。